色溫分類
不同光照的色溫分類
1700 K:火柴光
1850 K:蠟燭
2800 K:鎢燈(白熾燈)的常見色溫
3000 K:鹵素燈及黃光日光燈的常見色溫
3350 K:演播室「CP」燈
3400 K:演播室檯燈,、照相泛光燈(不是閃光燈)等...
4100 K:月光、淺黃光日光燈
5000 K:日光
5500 K:平均日光、電子閃光(因廠商而異)
5770 K:有效太陽溫度
6420 K:氙弧燈
6500 K:最常見的白光日光燈色溫
9300 K:電視屏幕(模擬)
5000K和6500K的黑體的顏色分別接近於普通D50和D65的發光物,這通常用於顏色再現的場合(攝影、出版,等等)。
燈泡的功率 (20或100瓦)似乎能夠改變其色彩,但其實只會改變它的光度,而我們的眼睛對這個非常敏感,顏色看起來就不同了。
對於基於黑體的光線,藍色比紅色更「熱」,紅色其實是更「冷」的顏色。這跟我們傳統的認知不一樣,大家都把藍色跟「冷色」聯繫在一起,紅色跟「暖色」聯繫在一起。這種傳統概念其實是從其他方面演化來的,比較涼的水、冰看起來是藍色,火、加熱的金屬的色調是偏紅。相反的是,這恰恰證明了紅色是所有可見光中最「冷」的顏色——紅色是隨著金屬溫度升高放射出來的第一個顏色。觀察一下普通白熾燈泡,白熾燈發出的橘色光貫穿了它們的一生,白熾燈泡燈絲熔斷的一剎那,發出的光線顯而易見的有些偏藍——熔斷的一剎那間,燈絲比以往熱得多,燈泡玻璃上的焦痕就是個證據。
在非正式場合,「色溫」也可以代表「白平衡」。請注意,色溫只涉及一個變量(以熱力學溫標K做單位),而白平衡同時牽涉到兩個(紅色值、藍色值)。
在攝影術領域中,另一種表現色溫的數量叫做mired(邁爾德,逆標色溫,用色溫的倒數來標誌溫度的單位)。就很簡單的一套公式就能在色溫和mired之間換算。(關於換算的公式,以及採用mired的原因,請參照mired條目)